有關<茶文化>點滴 歷史——
《華陽國志·巴志》載:三千零七十二年前,周武王聯合現四川云南的方國部落伐紂,巴國就以人工栽培的茶納貢武王,此茶最早見諸文字記載也。 唐人陸羽《茶經》:品飲,娛情悅意、陶冶情操、增添樂趣,茶之文化意趣也。 明人錢椿年《茶譜》: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煩、去膩,真真是人固不可一日無茶也。 林語堂《吾土與吾民》:“中國人最愛品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館也是喝茶,開會時喝茶,打架講理也要喝茶,早飯前喝茶,午飯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壺,便可隨遇而安!贝_乎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了,確乎如少數民族之諺: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了。 一以概之:茶法、雜記、茶譜、茶錄、茶經、煎茶、品茶、水品、茶稅、茶論、茶史、茶記、茶集、茶書、茶疏、茶考、茶述、茶辯、茶事、茶訣、茶約、茶衡、茶堂、茶乘、茶話、茶莢、茗譚云云,自唐代陸羽《茶經》到清末程雨亭《整飭皖茶文牘》茶之專著100余,僅擷以上浪花管中窺豹。 茶來茶去,茶之文化為高境界啊。
品種——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茶葉計6000余品種,按制做方式分為大三類,有殺青、揉捻、干燥而成的綠茶,茶芽、萎凋、烘焙、篩撿、復火而成的白茶,殺青、悶黃、干燥而成的黃茶等等不發酵茶;有鮮葉、凋萎、做青、殺青、揉捻、毛火烘焙、足火烘干之烏龍青茶等等半發酵茶;有萎凋、揉捻、發酵、煙熏、烘干而成的紅茶,鮮葉、殺青、初揉、渥堆、復揉、干燥而成的黑茶等等全發酵茶;除此之外還有茉莉、珠蘭、玫瑰、桂花之花茶,黑磚、茯磚、方茶、餅茶之緊壓茶,荔枝、紅檸檬、紅獼猴桃等萃取茶與果味茶,減肥、杜仲、甜菊之藥用保健茶,可樂、汽水之藥用保健茶等等再加工茶。按現代市場分類,無外乎紅綠白黃黑青六款,青即烏龍也。 分來分去,萎也好凋也好揉也罷捻也罷熏也是烘也是,少不了百般整理千般改造萬般升華。
功用——
自成書于戰國的《神農本草》益思、少臥、輕身、明目的茶的藥性和作用到唐代《本草拾遺》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的認識到而今社會廣為認同的減肥、健美、美容功效,《現代醫學對茶葉的認識和應用》更是列舉了茶的31種功用,不煩綴后: 助消化、提神醒腦、延年益壽、降血脂、減肥、明目、利尿、消腫、抗菌消炎、抗動脈硬化、降血壓、防高血壓、防治冠心病、抗輻射、安神、鎮靜、陶冶性情、增加營養、可治糖尿病、美容作用、防治貧血、抗疲勞、解疲勞、醒酒、解酒毒、生浸解渴、防癌、抗癌、益氣增力、抗菌止瀉、解毒、增加人體適應力、抗結核病、除異味、消口臭、升高白血球、抗病毒、保護牙齒、調節體液的酸堿平衡、外用于消炎、抗菌…… 雖尚未其能無不能,但總之總言之總而言之一言以蔽之:促進人體和諧,功莫大焉。
沖飲——
論人數,獨品為幽,三四人為清,飲四五人過泛,六七人成施茶。論神韻,啜一口為品,兩口為解渴,三口笑作驢飲,亂的什么急的什么?古人得其精髓了。 顛峰的當數講究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的功夫茶,起源于宋代發源于潮汕、漳州、泉州的功夫茶簡直堪稱華夏文化的集大成了,不說別的,僅看24道程序的名字就能嚇得老外翻24個跟頭:活煮甘泉、舒展仙姿、葉嘉酬賓、供春沐霖、若深出浴、觀音入殿、游龍戲水、春風拂面、烏龍入海、甘霖普降、懸壺高沖、重洗紅顏、花好月圓、玉液回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倒掛金鐘、龍鳳呈祥、湊杯敬茶、喜聞幽香、三龍護鼎、初品奇茗、再斟流霞、自斟慢飲。將人間的諸多美好傾注于一杯香茗,將翩翩茶女的諸多功夫緩緩納入口中,還有什么不能消解?
文化——
有了茶自然有文化的伴隨:茶與婚禮、祭祀、省親、訪友自有諸多文化的加入,茶與詩詞有一千七百年前左思《嬌女詩》,茶歌、茶舞早見于西晉孫楚《出歌》的“姜桂茶舛出巴蜀”傳在人口,茶與戲曲“采茶戲”早就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茶之與楹聯是古樸高雅、情操高尚的,茶諺語更是民間文學的一枝娟秀的馨花。茶書古有百余茶刊今有22種,更是燦若繁星難以盡數。飲茶消閑、以茶會友、斗茶尋趣、行令傳茶、茶助詩興、茶添畫意、品茶玩壺、啜茶聽曲,祖先得人生真諦也。 茶帶人類延伸意識形態到更加遼遠,茶帶人類修養與藝術到更高水平,茶帶人類精神與智慧到更佳境界。
精神——
古稱茶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吳覺農先生高尚地倡導:茶精神上的享受是藝術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尊貴地推崇:茶廉美和敬引申之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和諧地界定: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七種義理核心是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的和。 周作人先生精辟地詮釋: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傳說禪宗初祖達摩在洞中打坐為防止困乏而撕下了眼皮,眼皮落到地上便化作了茶樹生出了茶葉。禪宗僧人每日都要打坐打坐前和打坐過程中都要飲茶,從而精神清醒意念集中,避免頭腦昏沉打坐成了一趟渾水,進入禪的境界大徹大悟,進入茶的真味便醒悟妙境,兩者如一,正是茶禪一味了。 佛經中唐代高僧趙州禪師回答“何謂佛法之大意”曰“吃茶去”,回答“如何是西來意”曰“吃茶去”,教誨拜謁過的“吃茶去”,教誨教化過的“吃茶去”,解疑質疑者:“汝也吃茶去”。吃茶清凈思維達到不迷之境,難道還不是妙境嗎。 安溪茶藝是融傳統技藝與現代風韻為一體,傳達出茶性之純正、茶主之純心、化茶友之凈純的純,傳達出沏茶之細致、身韻之優美、茶局之典雅的雅,傳達出自然和諧、清心和睦的和,傳達出感恩自然、敬重自然的禮,籍著純正清雅的茶藝啟發人們走向更高層次的生活境界簡直是登峰造極的茶精神的真解了。 沉迷于茶道與世間萬事、世間萬物、世間萬象,猛然想到:茶與教育呢?不啻醍醐灌頂:東撞一頭西踢一腳前跟頭后滾翻左沖右突的教育也需要純、需要正、需要清、需要雅,需要育人德智體美之純正、校長教師之純心、師長同學之凈純,需要為師之細致、為師之優美、為師之典雅,需要個體成長之自然、群體相處之和睦、校園發展之和諧,需要感恩師長、感恩社會、感恩自然。在不浮不躁不驕不餒不急不亂平心靜氣的如茶的氤氳中感悟體會享受吸納成長發展的況味,多好。 見多了為了榜示上數字的升降而喜笑怒罵,見多了為了試卷上對號的多少而棍棒嘲諷,見多了為了評優晉職的高低而你爭我奪,見多了為了級別職務的上下而爾虞我詐,見多了為了名次的前后而自慚形穢與趾高氣揚,見多了為了心胸的寬窄而你推我搡與行同陌路,見多不怪?環境使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屁話!汝也吃茶去! 茶,上為草,下為樹,中間為人,古人也與我有同感?靠著我們堅守本土的扎實的根堅韌不拔地托起我們一屆又一屆一批又一批茂盛的希望,我們可是融于大自然間承前啟后的大寫的人。 茶,拆開來還有一解: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歲,有了茶的風雅茶的氣節茶的意境茶的精神,在幽雅的環境中尋求精神的安寧和肉體的安樂,為師者均百歲茶壽老人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