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我國的傳統美食,發明很早。據說漢淮南王劉安,為求長壽,用大豆磨制豆腐,以備食用,滋補身體。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隨著社會的發展,豆制品花樣不斷翻新,而干豆腐,尤其是葫蘆島市南票區虹螺峴鎮的干豆腐在國內堪稱一絕。據當地上年紀的人講:虹螺峴干豆腐從清朝嘉慶年間的1804年開始生產,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干豆腐,薄如紙。放書上,可觀字。遼寧省,一絕品。味道鮮,獻盛世!边@是當地群眾對虹螺峴干豆腐的最好評價。其發源地在該鎮的靠山屯村。這個位于虹螺山腳下的小山村,就是虹螺峴干豆腐的搖籃。
由于年代久遠,靠山村第一個做干豆腐成名的是誰,以難以查詢,F在村中年紀較高、技藝出眾的,要算是蔣寶慶了。他的產品代表了虹螺峴干豆腐的最高水平。蔣寶慶20歲就開始繼承父業做干豆腐。蔣寶慶說,從他爺爺那輩起,蔣家就開始做干豆腐,靠人工推磨磨豆腐,每天只能磨10公斤大豆,做成9公斤左右的干豆腐,還得起大早,特別辛苦。
到了蔣寶慶這輩做干豆腐,生活條件好了,他買了頭小毛驢,上套磨豆腐,代替了人工拉磨。又買了吹風機代替了拉風匣。有人編順口溜說:“豆腐磨,呼呼轉,小毛驢,跑的歡,電機吹風灶火旺,鍋熬豆腐味道鮮!睘椴粩嗵岣吖ばВY寶慶又購置了磨豆機,與妻子一起,每天磨60公斤大豆,做50多公斤的干豆腐,年獲利2萬多元,成了村里有名的富裕戶。
在蔣家的帶動下,靠山屯村現在有50多戶農民做干豆腐,成為專業村。豆腐匠運用傳統的技藝,加上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進行生產。做豆腐前先用大缸把大豆浸泡好,倒入磨里粉碎,然手下鍋熬熟,過包清渣,在鹵水的作用下豆漿形成豆腐腦,最后壓成干豆腐。生產過程是半手工、半機械化。每戶日產量在50-80公斤之間。以蔣寶慶為首的干豆腐生產者,每天騎車到市場去賣。虹螺峴干豆腐最突出的特點是,干、薄、細、香、凈!案伞笔侵笁憾垢瘯r壓得實,擠掉水分,相當**;“薄”是指壓干豆腐時鋪一層包,潑一層豆腐腦,特別均勻,壓成的干豆腐精薄如紙,一公斤可稱36張;“細”是指濾得細,不含豆腐渣,豆質細膩,所以又有香和凈之說。
20年前《錦州日報》上發表文章《虹螺峴一絕》這樣評價虹螺峴干豆腐:“干豆腐圈大蔥最有名,尖椒炒干豆腐最有味,干豆腐燉豬肉最解饞,干豆腐拌涼菜特適口。誰要是頭一次品嘗這四道菜,保準吃個撐肚皮、松褲帶、腦門冒汗不可!
正因為干豆腐老少皆宜,食用方便又好吃,所以備受人們青睞。家里來了客人,餐桌上擺一盤干豆腐,頗具風味。本地人喜歡吃,外地人喜歡吃,外國人也不例外。曾有美國客商來葫蘆島辦事,回國前什么東西也沒買,專門托人買一大包虹螺峴干豆腐背回家品嘗。
在靠山屯村帶動下,現在虹螺峴鎮的16個村,村村都有做干豆腐的農戶。據統計,全鎮共有干豆腐坊246個,日產量在6噸以上,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涌動,虹螺峴干豆腐這一遼西特產已經走上產業化經營軌道。實現這一飛躍的是市人大代表張瑞棟。他歷盡艱辛,反復試驗,精心研究,終于摸索出一套較為科學的加工工藝,2000年創建遼西第一家大型豆制品公司,并將產品注冊了“虹豆香”品牌。如今的干豆腐生產技術先進,并于傳統技術相結合,保持“干、薄、細”的特色和傳統風味。隨著“虹豆香”豆制品公司規模的不斷擴大,干豆腐日產量已達5000公斤左右。2001年,遼寧電視臺《黑土地》欄目組專題報道了虹螺峴靠山屯干豆腐傳統工藝。在2004年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博覽會上,虹螺峴干豆腐一舉奪得金獎。從此,“虹豆香”干豆腐不僅暢銷全國,還遠銷到不少國家和地區。2013年還打入錦州世界園林博覽會。